子湛的星辰大海
Σοφίαν Ζῆλου
谁眼中的中国
可以说,正是中国被发达国家集体孤立的这些年,反而让很多生活在海外的中国人重新认识了自己的祖国,以及领导这个国家的共产党。

今天有两则新闻吸引了我的注意。一则是图森未来的CEO侯晓迪被董事会开除,并且FBI介入调查其与中国公司的“非法”往来。另一则是著名生物学家、美国科学院院士头衔获得者颜宁教授,在今天宣布即将辞去普林斯顿大学教职,前往深圳主持创立深圳医学科学院。

图森作为在中美两地都有研发团队的杰出企业,最早投身卡车自动驾驶领域,借助国内广阔的市场和美国的实际需求,成为全球在这一领域的领跑者。但也正是因为脚踏中美两国,美国国会从去年起便一直调查他们与国内的联系。作为妥协,图森先是停止了两国研发团队的内部交流和数据共享,再是将图森中国分拆出公司,三是带领国内团队的联合创始人陈默主动离开董事会。从网易2019年的报道中甚至可以看到,他们应对中美关系紧张的预案里,甚至包括了变更所有创始人的国籍、将国内团队整体迁移到澳大利亚。然而,纵使做出了这么多的妥协,乃至去年在纳斯达克上了市,图森依然遭到了美国国会甚至是FBI的紧追不放,在公司董事会和国会的内外压力下,创始团队几乎被一扫而空。

类似的事情之前在字节跳动身上也曾经上演过。不同的是,字节根植于国内,也最终在中国商务部的主导下没有让美国得逞。图森既然在最开始便选择了向美国妥协,那么其实今日的局面便早就可以预料。这完全不是创始人变更个什么国籍就能规避的危险,因为这些年FBI在美国境内所迫害的华人学者,全都是美国国籍。毕竟若是中国籍,则会有使领馆作为后盾,FBI也没法捏造太多的证据。

另一边,颜宁教授前几年突然从清华跳槽到普林斯顿,不多时便拿到了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的头衔。结合她并非中国科学院院士的背景,很多不了解中美科学院制度差异的人便幸灾乐祸地用她的例子来论证国内环境不行。而事实上,正是从2018年贸易战开始,至少在我所处的生物医学领域,华人学者在学术界的生存便陡然艰难了起来。不仅研究经费难申,现有的经费也可能因为与国内机构有合作而遭到调查甚至冻结。吃相难看些的学校会趁着教授出差时将其解聘、清空实验室,或者是在其遭受FBI调查时为虎作伥。相关事件虽然在特朗普下台后逐渐减少,但政治压力反而愈发弥漫,以致名气越响的华人教授越难以申请经费维系研究。颜宁远不是第一个跳到业界的华人教授,只不过我所知道的其他人因为此前便在美国开了公司,所以转身便专心经营自家公司,用风投的钱来继续研究。

图森的侯晓迪本科比我高一届,算是同龄人。颜宁77年生人,也没有比我大很多。这几年,我常常感慨,我们这一代人读书时身处一个全球化高歌猛进的时代,中国的外部环境也比现在好很多。那样一个宽松的环境,反而让我们中的很多人产生了一个错觉,即只要跟国际接轨、只要辛勤耕耘,就能获得成功和认可。更进一步者,相信超脱于国界和意识形态的世界公民,相信普世价值、和平发展与科技进步会是这个世界永恒的主题。

于是,当外部世界因为经济困境和分配不公而转向保守与排外时,当中国因为产业升级而触动了国际格局的反作用力时,很多人便会变得无所适从,甚至拒绝相信这样的现实。不过神奇的是,学术界的同胞们似乎比工业界要更加清醒一些。或许是更早遭受政治上的针对,或许是更能理解一个稳定有为的政府对科学进步的重要性,也或许是他们看待世界更加纯粹、更有情怀。旅美12年,我接触过不少国家和民族背景的学生学者,深深以为中国人是最具家国情怀的群体。对于其中的功成名就者而言,当有一个机会出现在眼前,能够将个人成功、科学进步和国家富强这三个目标同时推进,这样的吸引力,相信很难有人会抗拒。这也便能解释为何纵使政治氛围日益紧张,还是不断有华人学者前赴后继地归国出力。

这几年,美国动辄出台制裁中国产业的清单与政策。而在每一个被制裁产业的背后,稍加搜索,便可以发现一大批归国人才在助力国内产业的升级与进步。究竟是先有了他们的归国效力才刺激了美国的制裁,还是美国的制裁激发了华人华侨们的爱国情怀,早就说不清了。我只知道,如果说在贸易战之前,海外华人可能会因为政治立场或个人际遇而对国内的那个党和政府有所微词,那么在贸易战开始后,在听到美国政客们一遍遍声嘶力竭、歇斯底里的种族主义攻讦后,在看到欧美一次次毫无道理的无差别制裁后,我们中的大多数人已经意识到,在这样的时刻,无论是什么政治观点,所有中国人都必须要团结,要克服万难去争取民族的胜利。

可以说,正是中国被发达国家集体孤立的这些年,反而让很多生活在海外的中国人重新认识了自己的祖国,以及领导这个国家的共产党。

至于未来么,可能会更好,也可能会更坏。但好坏都不重要,可能最重要。当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府,能够坚持并深化好的政策,能够纠正不好的政策,那么无论外部环境有多糟糕,无论经济压力有多巨大,无论距离先进有多遥远,它就是处在强劲的上升期。

回头看12年前刚出国时的自己,对于当时中国和美国的理解都浮于表面,有着很多想当然的愤懑与憧憬。时过境迁,很庆幸自己的认知一刻也没有停止成长与更新。也正是靠着这种不断成长的认知,自己能够成功地预见到不少事件和局势的变化,也帮助自己选择了目前尚可的个人发展路径。

不过,有时看看国内微博上的争吵,会有种昨日重现的错觉,毕竟现在的年轻人也正经历自己当初的嬗变,一代又一代,循环往复。正如一首歌所唱的:“一代人终将老去,但总有人正年轻。”

但是,在吵过闹过哭过骂过之后,生活还要继续。社会的变化与进步,体现在一点一滴的努力积累之中。现在不是革命的时代,而纵使革命年代也不会发生振臂高呼世界便焕然一新的奇迹。同样的,中华民族的复兴绝不可能是坦途。过去良好的外部环境让我们忘记了外部的阻力,而只看到了自身的困难。好在现在补上了这一课,现实告诫我们不能放下社会主义和民族主义的旗帜,而无视这一切内生逻辑、去虚妄地追求普世价值与博爱的人,则会被内外的作用力无情挤压。


最后修改于 2022-10-31